就算雷军亲自带队,小米也难扛起造车大旗
autowk 2021-02-22

此前关于小米要造车这件事众说纷纭,有人一个劲的爆料,有人却一个劲的辟谣,如今到底是真是假终于有了答案。


2月19日,据媒体报道称,小米已确定造车,造车行动或将由雷军亲自带队,虽然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但至少可以明确一点,目前小米已经将这项决策视为战略级,可见小米对进军汽车市场的决心和谨小慎微的处事态度。



事实上早在春节前笔者就分析过(传送门:《拒绝造车的小米、百度、华为,究竟怕什么?》),小米看上去很“抵触”造车,一有风吹草动就出来辟谣,实则根本原因只不过是时候未到罢了。毕竟汽车和手机不一样,前者明显更复杂一些,不仅考验着企业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还非常看重企业是否具有全面的技术沉淀。


因此,即便这一次小米官方没有直接否定消息的来源,只是用了“等等看看,暂时没有”的说法来回应,但也并不能代表此时此刻的时机就是成熟的,更不能说明雷军亲自带队事儿就一定能成。



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


“小米市值又涨了?不是前段时间才涨过吗?”,朋友突如其来的一句问候打断了笔者原有的思考。


果不其然,资本市场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因为在收到此条消息的同时笔者正在查阅“小米造车”的相关信息,当然也看到了问候中提到的小米集团(HK.01810)在资本市场做出的积极反应:在收盘前快速拉升,涨幅一度扩大

至10%,最高报32.3港元,截至收盘上涨6.42%报30.65港元,市值重新站回8000亿港币关口。



有意思的是这次小米官方回应的态度要比之前平缓很多,“等等看看,暂时没有”,其不置可否的说辞也让这件事情似乎有了眉目,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毕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拒绝等同于默认。


其实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两次赴美拜访马斯克,多少能看出他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上心程度。而且在确定造车战略之前,小米内部曾多次立项调研过造车项目。甚至在一些决策中也能看出小米的别有用心,比如2014年投资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投资蔚来、2016年和2019年两次投资小鹏等,都是小米最终迈向汽车领域的“催化剂”。


但这些理由不足以让小米真正下定决心。


要知道目前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领域内已经逐渐触及天花板,整体估值也因此受限。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仅为3.08亿,比4年前减少近一半,就算是小米也难逃下滑的噩运,所以小米需要尽快找到下一个智能领域内的新的增长点。



从当前市场情形来看,新能源智能汽车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小米“万物互联”的初心完美契合。正如“小米确定造车”这篇文章中所述,“在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停滞的时间节点,雷军对电动汽车的好奇心终成行动”,说白了在肉眼可见的资本利益驱使下,谁都无法抗拒中国汽车市场的红利,更何况是主打年轻化、性价比的小米。


并非所有的成功都能复制


“小米”,一个听上去就极其亲民的品牌,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以来无论哪款产品都非常吃香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如此,在官方还没放出准话的前提下,就已经有大批持币玩家迫不及待地站出来“示好”,“年轻人的第一辆新能源车”、“性价比之王”、“对标五菱mini,19999,给刚毕业的年轻人一辆属于自己的电动车”、“陪伴着小米长大的那群人都到了该买车的年纪”。试问,除了小米谁还能有这么大的魅力?



不过平心而论,针对小米的破圈行为笔者冷静的思考过,理性讲,并没有那么看好。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汽车一定会是小米AIoT战略的重要落地场景。早在2019年6月,小米就宣布了与梅赛德斯-奔驰的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甚至在此之后,还参与了车载系统服务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并注册了“小米车联”的商标。


但根据大多数传统车企的日常规划周期,“成品”最快也得要36至40个月左右才能进入营销环节,更别说前置的技术规划、工厂建设,那都是1、2年之后的事情了。言外之意,造车的时间成本怎么说都得是5年起步,届时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大军早已行兵布阵,即便小米市场认可度高、生态链足够完善也难以与其他车企抗衡,毕竟特斯拉的国产之路不是谁都能复制的。



其次,造车特别依赖一家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营销以及生产制造能力。虽然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系统中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显示,小米从2015年起就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虽然部分手机制造的方法和流程可以套用在汽车身上,但后者的供应链管理及生产难度显然更高,不然苹果汽车也不会迟迟杳无音信、造航母的三星早就把汽车业务推进落地了。



最后说到产品本身,众所周知随着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向标。甚至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推进,60%的产品价值将源于软件。但别忘了剩下的40%的机械层面可是一辆汽车的根。只是简单的把硬件和软件拼凑起来是无法赋予汽车灵魂的,没有时间的积累哪里来的调教与性格,这是小米最大的问题,也是大部分“后来者”在造车方面最大的短板之一。





分享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或免费注册
0/200
最新评论
  •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