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李稻葵等11位专家如何看待上汽大众200万辆效应?
汽车商报 2017-01-17


11位专家,11个观点,上汽大众200万辆背后展现的思考,不仅仅是汽车,更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有着某些启发。


1984年,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举行签字仪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汽大众做了首个吃螃蟹的人,开启了一条通过合资经营方式,推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上汽大众的建立,宣告了“闭门造车”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汽车工业腾飞时代的开始。


上汽大众,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在中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通过合资方式来发展轿车工业,上汽大众走过的是一条不断探索的艰辛之路。如今,200万辆的年销量证明,它也趟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眼下,将如此量级的合资汽车企业放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发现,上汽大众的200万辆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挖掘的地方。


经济学家解读


李稻葵:上汽大众200万辆背后,我们学到了什么?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  李稻葵


去年,上汽大众以超过200万辆的规模再次拿下2016年车企销量冠军,创下了汽车行业的又一个里程碑。200万辆意味着什么?最广泛的用户群体,最低的规模生产成本。因为汽车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发、模具、采购等一次性支出,所以企业销量规模越大,就越有优势。这样,企业就可以把更多的利润投入到研发,形成正循环。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车企将越来越重视规模效应,通过规模摊薄一次性的研发成本和采购成本,以及采购平台的构建成本。从这一点来看,上汽大众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再往下走可能就是另一个极值。


我留意到,在上汽大众的产品阵营中,有不少像朗逸这种专门为中国市场研发的车型,这是上汽大众的特点和优势,它太懂得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了。不过在我看来,上汽大众的优势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它只做了一步,还没有完全做完。在SUV方面,上汽大众还可以挖掘更符合中国百姓口味的SUV。而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外的技术和品牌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做大做强,必须深耕中国市场。在这一方面,上汽大众在各个合资车企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眼下,中国消费正在升级,消费者开始从满足第一辆车、圆一个汽车梦,转向购买更好的、更高质量的汽车,上汽大众已经做到了200万辆,那么下一步,就应该更加注重消费者第二辆车、第三辆车的置换需求,所以需要有一个往高端走的升级之路。


令人欣喜的是,上汽大众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在去年推出一款新的车型——辉昂,它是为中国全新打造的,取代了此前的辉腾。我个人非常关注这款车,它在很大程度上挤入了C级车乃至D级车的领域,这是上汽大众紧跟市场动向、出击高端市场的一个标志。


200万辆确实是一个值得称道的里程碑,但是我们毕竟要清醒地看到,上汽大众其实是对德国技术消化吸收的合资企业,那么,如何将合资企业的优势转换为本土研发的优势?如何在下一轮汽车行业变革发展中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这还得研究,还得做大功课,这可能是上汽大众200万辆之后新的出发点。


姚景源:没有 “质”的支撑,很难促成 “量”的达成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


从目前国内汽车产销的总量和增速来看,中国在汽车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相当显著。


回溯到1978年,我国汽车的年产量仅为14.9万台,而去年的汽车日产量就达到了8.2万辆,也就是说一天就造了曾经半年才能造出的量。而去年我国超2500万的汽车产量占到了世界的25%,也就是说,全球每生产每四台汽车就有一台是中国制造,足以见得中国在汽车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巨大。


站在经济学角度解答中国汽车工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并存,汽车企业相互竞争、百花齐放,促进了整个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更多的是在追求数量上的增长。


目前,国家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也就是说汽车产业要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过去对量的追求到未来对质的提高,更多的考虑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的提升。我们应该认识到,汽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消费品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国内已经有一家车企年销量超过200万辆。单纯从量上来说,一家车企能达到如此量级肯定是好事,这样的成绩在国际汽车市场都毫不逊色。如果没有该企业“质”的支撑,很难促成这个“量”的达成。


不过,尽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人均汽车拥有量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所以在汽车的量上仍有努力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现阶段我国制约汽车产业量级的因素也在不断凸显,比如道路交通负荷,环境污染保护等问题,在未来都会成为汽车数量继续增长的阻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质”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保证未来汽车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单一企业层面来说,这是保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谢国忠:好的产品永远不会过剩


著名经济学家  谢国忠


仔细分析中国汽车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豪华车还是普通乘用车领域,德国品牌一直都非常受欢迎。在中国,德国汽车品牌的发展要好于其他任何品牌。而与之相反的是,德国汽车品牌在美国的发展情况。据我了解,在美国除本土汽车品牌外,日本品牌是最受欢迎的。


我想造成这两种不同情况的原因在于,中美两国汽车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很显然,美国汽车市场相比中国更成熟。中国的汽车市场起步较晚,消费者选车更倾向于“口口相传”。


而德国汽车品牌,尤其是大众汽车抓住了这一点,上汽大众在进入中国的30多年中把口碑做到了极致。据我所知,大多数中国汽车消费者首选品牌就是大众。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其他企业学习的。


此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实体经济似乎受到了“冷落”。大家都在谈中国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汽车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我认为,不论什么时代,好的产品永远不会过剩。一个企业如果天天搞“机会主义”,十年过后的企业不会得到任何发展,但如果企业持之以恒地坚持提高产品品质,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能做好。上汽大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来到中国30多年,上汽大众累计产量超过1500万辆,年销量超过200万辆,就是源于持续坚持做好产品。我想这也给了自主品牌汽车很多启示,汽车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不要妄想一口吃成胖子。


行业元老观点


何光远:中国汽车工业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何光远


过去,我国的工业基础 比较薄弱,也不主张生产 轿车,把它当成一种奢饰 品。当时,领导人坐的车都 从国外采购的,很宽敞,发 动机排量很大,造型也很 漂亮。 改革开放后,汽车行业 的人开始明白,中国汽车工业只搞卡车不搞轿车是发展 不起来的,但是国家领导人 受传统观念影响并没有重 视,为轿车生产添加不少阻力,例如增加了各种名头的税收。


大家都把轿车当成“唐 僧肉”都想咬一口,因此很长 时间内轿车发展不起来。在 那段时间,中国汽车发展遇 到了很大阻力和困难,到底 要不要发展汽车工业?汽车 要不要进入家庭?有了很长 时间争论。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这个问题开始解禁,但是当时没有轿车方面的技术, 于是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搞合资,最开始以 CKD组装零部件形式生产汽车,慢慢形成 了车企老板对外资的依赖性。


很多人开始反思,中国汽车工业要由大变强,该如何 实现?只靠合资不能实现由大变强,随后国家科技会议 强调自主研发,但是怎么发 展?从这些合资身上能够学习到什么? 1992年,中国汽车市场 全年产销才 100 万辆,现在 有的企业就能够达到 200 万辆了,这离不开中国整个经 济规模和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


这几年,自主品牌发展势 头确实不错,但除了整车集 成外,整车正向设计经验缺 乏,很多企业在境外建立研 发中心,借助国外优秀资源来 发展。中国汽车工业 要想做强 做大,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力量, 关键要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高压共轨、缸内直喷等技术如 果不能自主掌握,那还是走在别人后面。


李万里:上汽大众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汽车企业


原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 、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李万里


去年,中国汽车市场销 量超过 2800 万辆,同比增长 13.65%,乘用车销量首次超 过 2400 万辆,同比增长 14.93%,鲜有一个国家能 有这样的体量和增速。上 汽大众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 验的企业,在这么好的市场 背景下,200 万辆是它的正常 反应。 但如果把 200 万辆放在 中国汽车市场乃至世界汽车 市场,这个数字还是非常令 人关注的,它不仅是国内首家销量突破 200 万辆的乘用 车企业,也是世界汽车市场 少有的销量超过 200 万辆的 汽车企业。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之一,上汽 大众在中国汽车领域所取 得的成绩和它的行业地位 是显而易见的,它经过了 很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清楚地知道如何预判市场走 向、如何把握消费者需求、 推出什么样的产品等等, 它这么多年所有的积累都保证了它可以对市场及时 作出反应和调整。


在我看来,判断一个企 业的好坏有三个标准:规 模、增速和单一产品表现。 规模反映了这个企业的基 础,增速反映了这个企业 的市场潜力,单一产品表 现则反映了这个企业的发 展态势。上汽大众基本满 足了上述三个标准,规模 自不必说,它的每一款产 品在其所在细分市场都有 非常不错的市场表现,这一点非常难得。


可以看到, 上汽大众的很多车型都是 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和中国 消费者需求精心研究的, 并不是简单的国产化。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汽大众还有成长空间。我 了解到, 2015 年,上汽大众市 场份额为 8.6%; 2016 年,上 汽大众市场份额还是 8.6%, 没有涨但也没跌。今年上汽 大众推出了不少产品,可能 会有进一步突破。


陈光祖:对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来说,销量规模化很重要


汽车产业资深专家 陈光祖


1992年的时候,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万,很多人都没想到,包括我自己。那个时候,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因此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就跟现在的股票一样,都想让它涨,但是涨不涨、涨多少都是个未知数。


大众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当时谁也不知道中国汽车市场有多大前景,但它还是一步一步走出来了。当时有一句广告词广为传播,“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但对我们来说,印象太深刻了,它可能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了。


到了2000年,我们已经对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可以看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前景了,我们开始有了明确的五年规划,但还是没有预料到今天的销量规模,真的是呈几何式在增长。


从1992年到2016年,24年间,中国汽车市场就已经天翻地覆,不仅产销世界第一,如果按照7%~8%左右的增速,到了2020年我们的汽车保有量达到2.8亿的时候,汽车保有量也会成为世界第一了。


与此同时,一个企业在国内能做到200万辆这样的成绩,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当然,这样的成绩放在上汽大众身上,我并不感到意外。2016年,大众全球销量达到1030万辆,丰田全球销量预计1009万辆,这对经济的支撑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所以,一个国家里面一家企业销量规模化很重要,资源要集中,不能各涨各的。


陈全世:上汽大众太了解中国消费市场了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 陈全世


2016年,中国车市在政策、市场等多层需求的推动下迎来了比较大的爆发。其实,自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受到世界的关注。


我记得改革开放后,也就是在1984年,国家提出“汽车工业要大发展”,但主要是指卡车。同时,“七五”规划指出,将汽车工业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指卡车而言。后来的一汽、二汽、重汽计划单内,都未将轿车纳入范畴。一直到了80年代中期,轿车才开始进入家庭。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属于卖方市场,每年的产量其实非常少,而且企业只有“三大三小”(三大:一汽、东风、上汽;三小:天津夏利、北京吉普、广州标致)。


到了1992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产销首次突破100万辆,后来9年也是连续高速增长,那时候所有汽车行业人士真的非常兴奋,中国汽车市场也由此走向成熟。不过,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汽车市场会增长得会这么快,会发展到今天将近3000万辆的体量。


这其中,上汽大众一家车企就在2016年销量突破了200万辆。当然,这一点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上汽大众太了解中国消费市场了,同时还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品质保障。


记得那会大众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第一款桑塔纳市场售价是24万元,那时候我的月工资才只有200元,根本就买不起。但是很多人都以拥有桑塔纳为荣,各行各业的老板们都坐在桑塔纳里面奋斗。直到2012年全新桑塔纳换代上市,完全打开了年轻人的市场。


行业专家解读


师建华:合资企业的成功值得自主企业思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汽 车市场的合资品牌之一 ,上汽大众去年年销量 200 万辆的成绩并不让人意 外,毕竟深耕市场这么多 年,对中国汽车市场和中 国消费者需求把握都比较到位。


相对于自主品牌来说, 合资品牌无论是在资源 、还是技术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所以就此方面 来说,合资企业应该更 加深刻地意识到,未来如 果要保证自己在汽车行业 的地位,需要更多地提升技术,追求符合消费者需 求的产品。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 意识到,制造大国并不是 汽车强国,对于汽车企业 来说,中国市场 本身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其竞 争之激烈又对企业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合 资企业来说,如何将其本 身的优势转变为更贴近本 土消费者的需求,是需要水平的。


相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没有相当国际化比例的 汽车产业是无法实现中国汽 车强国梦的。汽车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国家强,综观全 球只要是汽车强国都是工业强国,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强 国梦的实现是基于我们汽车 强国梦的实现,我们都在为 中国强国梦的实现努力。 面对合资企业取得的成 绩,我们自己的车企也应该 意识到,目前所处的境遇,摆正心态潜心研究技术,实现突破。


梅松林:上汽大众突破200万辆是迟早的事


J.D.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


200万辆的数字本身是很惊人的。其实,上汽大众突破200万辆是迟早的事情。在我看来,200万辆稍微迟到了一点,上汽大众早在2015年就应该突破这个数字了。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狭义乘用车批售2368万台,同比增速17%,上汽大众所占市场份额达8.6%%,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尽管如此,上汽大众创造的这个200万辆仍然是汽车行业的里程碑,不仅是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接下来,将会有很多车企以此为目标进行追赶和突破。


那么,有了这个“量”,“质”怎么样?分析那些级别不同的车会发现一个特点:如果拥有一款爆款车,这个企业会活得很好,不用太过担心销售亏损的问题;如果拥有多款爆款车的话,这个企业的规模会很大;如果这个企业每一款车都很强的话,那它一定会成为行业“领头羊”。


事实上,上汽大众有一个特点,它的产品线并不是特别长,但它的每一款车都卖得很好,这在众多车企中是很少见的。一旦上汽大众丰富产品线,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它能够突破的就不仅仅是200万辆了。比如SUV领域,目前上汽大众只有一款途观,自上市以来,就长期位居SUV细分市场前列,当上汽大众推出完整的SUV产品序列,将极大支撑其整体销量。


其实不只是在中国汽车市场,200万辆放在国际汽车市场也是一个不小的体量。年销量超过200万辆的单一市场都没几个,更何况年销量超过200万辆的一个汽车企业。


程远:上汽大众给其它车企趟了一条路


寰球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V 讯网总编辑 程远


上汽大众是我们国家第 一个年销量突破 200 万辆的 企业,这件事本身就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是在中 国,在 全 世界范围内,单独一 个车企在单一市场上年销量 突破 200 万辆也是从来没有 过的。 30 多年,上汽大众见 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改 革开放”,累计产销量 1500 万和年度产销规模 200 多 万辆,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上汽大众在中国 创造了很多第一,它是第一个合资企业,而且自从进 入中国市场以来,上汽大 众销量增速也很快始终处 于领先地位。 其实,通过梳理可以发 现,销量排在汽车市场前 几位的车企中,上汽大众 的车型最少,但是上汽大 众的每辆车都卖的很好。 原因就在于,上汽大众的 每辆车都做的很精,畅销 车型很多。而且上汽大众 的车型都是针对中国市场 和中国消费者需求 精心研发的,并不是简单的把车型国产化。我注意到,自从朗逸之后,上汽大众在产 品开发占据的主导地位越 来越强,本土研发团队的 壮大和基础设施的日益 完成,上汽大众的 产品 中的“中国制造因素”更 为强烈。而且,现在看来, 上汽大众独树一帜的产品 家族化做法是很成功的。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上 汽大众严格的采购体系,苛刻的生产工艺,造就上汽大 众值得信赖的品质,而周到 贴心的服务同样是大众品牌优秀市场表现背后的强大支 撑。对于造就年销 200 万辆 的目标,这些都是必不可少 的,也正是因为这些积累才造 就了上汽大众今日的辉煌。 可以说,上汽大众给中 国车企趟出了一条路,给其他车企树了一个标杆,后边 的车企又有了追赶方向。


在我看来,上汽大众的 200 万辆不仅是上汽大众的, 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尤其 是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 上汽大众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王存:“朋友圈”里的上汽大众200万辆


国机汽车市场部高级经理 王存


前两天,在乘联会召开的2016年终销量发布会上,我看到了上汽大众的这个数字,非常惊喜,所以就特地在朋友圈晒出了这个成绩。没多久,就收到了很多人的点赞,大家都关心这个数字的意义,很多记者也打来电话进行采访,这一点让我有点意外。


在我的印象了,上汽大众一直比较低调,很少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产品相对不错,再加上德国品质的背书,能获得眼下的成绩似乎是水到渠成。很多记者打来电话也是这个疑惑:这是企业再正常不过的销量增长,2016年中国车市本身就不错,上汽大众200万辆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无疑,这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这个数字哪怕放在国际汽车市场也相当不错。


而仔细研究,也会发现上汽大众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它真的是在认真研究中国消费者需求,并推出了不少专门为中国市场研发的车型,像桑塔纳、帕萨特、朗逸等都十分经典,在各细分市场表现也都不错。


众所周知,这些车型所在的细分市场绝对都是市场成熟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区域,能在这个细分市场站得住、站得稳,没有足够的基本功,单靠外因是不够的。


分享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或免费注册
0/200
最新评论
  •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